7月29日,广西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恐龙奥德赛科学馆等机构宣称,他们对广西地区恐龙记录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并详细描述了东兴市楠木山发现的侏罗纪晚期恐龙足迹,为华南乃至东南亚中晚侏罗世恐龙多样性及古生态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侏罗纪恐龙记录在广西相当有限。2021年6月,广西省东兴市自然资源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机构的学者在广西南部濒临北部湾的东兴市楠木山侏罗系发现恐龙化石。这是中国境内发现位置最南端的恐龙记录,其中发现的恐龙足迹也是广西首次记录恐龙足迹。
2023年,广西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机构再次考察了足迹点并从形态学角度做详细描述,结合此前全区的化石记录,尝试阐述广西恐龙记录整体面貌。该研究成果于当日发表于国际期刊地球史和生物多样性《Earth History and Biodiversity》。
东兴市楠木山足迹点一个约4平方米的岩块保存了7枚兽脚类足迹,由于足迹的暴露是工地爆破意外发现,并非天然的风化,所以足迹展示的是不完全的铸模状态,这为后续研究带来了挑战。
2023年,研究团队在现场完成测量与三维扫描后发现,足迹可分为两类。
一种形态的足迹长23–26厘米,保存了三至四个脚趾印痕,四趾足迹比寻常三趾型足迹多出的是第一趾,可能因局部的沉积物较软而产生了明显的形态学变化。由此,科学家推断造迹者的体型约3.3米、步行速度约1米每秒,初步归入实雷龙足迹形态类中的似重庆足迹。
楠木山恐龙足迹
另一种形态的 足迹长47.6厘米,由于保存状态较差,难以进行分类学上的讨论。但这类足迹的存在显示出该区域存在更大型兽脚类,该造迹者的体型至少可达6米以上,这个尺寸与四川盆地沙溪庙组的四川龙相似。这些区域的恐龙记录对比表明,桂南地区的恐龙动物群与中晚侏罗世四川盆地的恐龙动物群相当相似。
楠木山足迹点的研究进一步凸显了广西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作为华南地区古生物地层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广西分布着50多个中生代-新生代“红层”盆地,已确认十余处重要恐龙化石产地,涵盖侏罗纪至白垩纪各个时期,构成了中国南方最完整的恐龙演化记录之一。
从时间跨度看,广西恐龙化石记录从侏罗纪延续至白垩纪:1963年在社步盆地发现的白垩纪鸟脚类恐龙化石,是广西最早的恐龙发现;扶绥县那派盆地则是早白垩世化石丰富的产地之一,出土了蜥脚类、兽脚类(如鲨齿龙类、棘龙类)等多种恐龙化石,以及龟类、鱼类等伴生生物。
从古生物多样性看,广西恐龙种类繁多,包括鸟脚类、兽脚类、蜥脚类等主要类群,其中那派盆地的扶绥龙、六榜龙,大塘盆地的大塘龙等等,均为中国恐龙研究的重要标本。
此外,恐龙足迹、骨骼化石的广泛分布,也为古生态重建提供了多维度证据。区域对比表明,新隆组的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与泰国东北部的阔瓜组和萨卡组非常相似,表明早白垩世晚期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存在一个独特的“南部”动物地理区,该动物组合明显区别于北方的九佛堂组动物群。
广西恐龙化石的系统研究配资学习网,正逐步揭开华南与东南亚中生代恐龙世界的神秘面纱。未来,随着更多实地考察的开展,这片红层盆地中或许还将涌现更多改写古生物史的新发现。
钱龙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